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_第120章 汉王爷:建几所书院都不可以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0章 汉王爷:建几所书院都不可以吗? (第2/4页)

童启蒙;地方上有县学、州学、府学,每天供应生员饮食,给天下学子开辟出一道求学之路。

    府、州、县学府所招收的学子,以官员子弟及普通百姓子弟之优秀者、年十五岁以上、读过“四书”的为合格。

    每月有小考,大考三年一次,成绩优秀者,先送到行省,再选拔最优者送至京师,入国子监进学修德,妻子可随行,负责一切费用。

    学成后由天子召见,分科擢用,其任用之职务有御史、知州、知县、教官、经历、县丞、部院书吏奏差、五府掾史等。

    至于乡里学舍之教师,由郡守县令选择有学行者担任之,乡学同样三年一大考,师生均有升级制度,十分完备。

    大明办学之盛况,远远超过了唐宋时期,诚可谓是“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不过太祖爷朱元璋起初并不重视科举,按照他的计划,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但学校生员做官则不一定非要经过科举,如国子监学子考核通过后便可出任官员。

    大明也因此施行学校与科举交错的取士政策,“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也就是说,要参加科举必须先人学校进学,学校中的佼佼者不经科举也可以给官。

    只是不同时期,历代帝王对科举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比如永乐帝朱老四,明显更加重视科举大考。

    毕竟科举大考是国家公平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是国家的柱石和根基。

    在大明朝,想要做官,容易,也不容易。

    科考按流程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而参加院试前必须先参加各府县由地方学政主考的府试和县试,通过后取得童生身份,才能参加各州由地方学政主考的院试,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