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_第120章 汉王爷:建几所书院都不可以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0章 汉王爷:建几所书院都不可以吗? (第1/4页)

    乾清宫。

    龙椅旁边,朱高煦坐在了小板凳上面,听着群臣的汇报。

    朱棣走了,带着五十万大军,心满意足地北伐瓦剌去了。

    他倒是走了,剩下这一堆烂摊子,却要朱高煦来收拾。

    毕竟他这个汉王殿下受命监国,真要论起来临时地位比太子爷还高。

    此刻朱高煦正生无可恋地坐在小板凳上,没有召开正式的朝会,只是在京的文武官员聚在一起,勉强算是一个小朝会。

    吏部和礼部汇报了一下明年开春科举大考的准备情况,事关春闱大考,朱高煦不得不重视。

    洪武元年,刚刚登基的太祖朱元璋,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就深刻地认识到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由于早年失学,在戎马之间,太祖朱重八也不忘恶补学业,在他身边聚集最多的就是知识分子。

    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吃了太多没文化的亏,所以老朱一举奠定了大明朝“养士取士”的基本国策。

    想着,朱高煦就忍不住暗自赞叹,为老朱同志点赞。

    人家一边打仗,还一边忙着学习,这才成功开创了大明朝的基业,甚至打造了一个洪武盛世。

    大明太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当过乞丐要过饭,做过和尚撞过钟,参加义军造过反……可谓是元末群雄里面出身最惨的人。

    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最终却是他朱元璋戡乱摧强,剪灭群雄,得了天下!

    太祖爷朱元璋,不愧是千古一帝!

    经过洪武朝不断地完善举制,现在永乐朝的贡举制十已经分完备。

    乡野间设立学舍,每三十五家办一“社学”,生员没有定额,为稚子幼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