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大旅行的开始 (第12/23页)
不免被北京大学吸引,而我出洋回国之后,便在那里任教。在这思想大动乱当中,我为自己的得救,而埋头研读中国哲学及语言学——每一种我可以抓得到的东西。我飘浮在中国觉醒的怒潮里。 但是,却有一个不加入呐喊的人。他一八八五年从柏林大学、爱丁堡大学、及牛津大学学成回国,他比我高一代,在他看来,我们这些民国时代的青年新贵,是无知而鄙陋的,即使不被现在称为德谟克拉西的近代群众崇拜所腐化,灵魂也已被玷污得鬼鬼祟祟。他说我们是amp;quot;近代没有辫子的时髦中国人,回国的留学生amp;quot;,amp;quot;曾从英美的人民学习,不是循规蹈矩,而是行为不端的人amp;quot;。他是一个怪物但不令人讨厌,因为他是具备一流才智的人,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见识和深度,不是这时代中的人能有的。在中国的人没有一个能像他这样用英文写作。他挑战性的观念,目空一切的风格,那种令人想起马太安诺德的泰然自若及有条有理地展示他的观念和重复申说某句话的风格,再加上汤玛斯喀莱尔的戏剧性的大言,及海涅的隽妙。这个人就是辜鸿铭。辜鸿铭是厦门子弟,像是料理中国人文主义大餐前的一杯红葡萄酒。由于他把一切事情颠倒,所以在我信仰的方向上扮演着一个吹毛求疵的角色。 我觉得最好是引用索美塞得毛姆对于他的描写。毛姆没有提及辜鸿铭的名字,而在他那本谈中国屏风书中用amp;quot;那个哲学家amp;quot;来代替。毛姆在扬子江上游的四川省见过他,那时大约是一九二一年。下面是一篇生动的描写,极能显示这个人性格的要点。 这里住着一位有名的哲学家,我这次有点吃力的旅行动机之一就是想见一见他。他是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