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自传_二大旅行的开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大旅行的开始 (第11/23页)

史上是一个路标,提倡以国语取代文言,以国语作为文学表现的正常媒介。同时,北京大学有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教授陈独秀,编辑新青年。胡适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博得全国的喝彩。我和他在清华大学相会,这是像触电般的经验。对于这个运动的整个进步,我直觉地同情。同代的中国大学者,梁启超、蔡元培,及林长民,都参加了这个运动。然后保罗门罗、约翰杜威,在我出国留学之前,又来北京大学访问。(我一九二三年从德国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毛泽东在那里当图书馆管理员——但没有人注意他,我也从来没有见过他。)

    总之,文化复兴是一种解放的力量,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过去所作的一种全面的决裂。一方面军阀们在交兵,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为向他们自身挑战及斗争的紧张情绪所支配。北京是充满活力的。林纾,那位我jiejie曾读过他的作品的伟大翻译者,那时也在北京大学,谴责白话为amp;quot;引车卖浆者的语言amp;quot;。哪里有斗争哪里便有活力,便有思想及研究的推动,有为它而战或为它而反抗的主义。年轻的中国彻底的被震动。共产主义者陈独秀继续谴责儒家的整套系统,特别反对祭孔及寡妇守节。而胡适,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以科学考据为依准,其实较为温和,写出来的文章像一位学者。陈独秀谴责迷信,如扶乩。当然,新青年能轻易地做反对缠足的努力,因为我们已经生活在民国的时代,所以这种努力有点儿像马后炮。一个热心的学生写着:amp;quot;我们大家都要背起所有中国女人的小脚(的责任)在我们的肩头amp;quot;——对新自由战士而言确是一种不寻常的任务。你想,事实上最少有五千万双中国女人的小脚要背,而这位青年可能有一双软弱的膝头。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