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3章 古代的音律 (第3/5页)
容易分辨不同,但是频率高一点点或低一点点,那很多人就分辨不出有什么区别了。 但是作为音乐来讲,两倍频率还是不够细! 所以需要划分得更细,现代音乐自不必说,那么古人如何划分一个八度之间的频率呢? 古人想了一个好办法,叫“三分损益法”。 损很简单,就是减短一点,益就是增加一点。 什么意思呢,原理上来讲,乐器发声属于机械驻波,机械驻波在介质一定(同样的乐器材料)下,那么传播速度就一定,速度一定,那此时发出来声音的频率和波长就是反比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一根丝制或管制的乐器,长度变为原来的1/2,那么频率就变成了原来的两倍,此时间隔的音程就是一个八度。 那么“三分损益”怎么cao作的呢? 具体来说就是拿一根长27厘米的琴弦定为“黄钟”(假设此时弹奏出的频率为400hz),那么下一根琴弦的长度就为27*2/3=18厘米,这一根定为“大吕”,,相当于长度变为原来的2/3(损1/3);那么再下一根18*4/3=24厘米,定为“太簇”,相当于长度变为上一根的4/3(益1/3),接着再下一根,又损1/3,再增1/3... 这样重复11次之后,就会得到最后一根琴弦,弹奏的音为“应钟”,长度大概就是13.3厘米,变为最初的一半,此时弹奏的声音频率就接近200hz。 所以这个时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