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59 (第2/4页)
直到12点钟。 ………… 从这一天开始,谢兰生与其他12个独立电影人加王先进开始反复讨论、修改座谈会用的发言稿。 因为都是搞艺术的,14个人总有分歧。 比如,第一天,就有几个独立导演认为应该写成诗歌,“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让参会者潸然泪下!”,但王先进挥手阻止,主张还是写成公文,说:“一二三四一目了然,能最好地传递诉求,电影局的大领导们也最会看这个东西。如果念诗,可能念完,他们还是云里雾里。” 大家听了王先进的,几个导演无奈放弃。 还有导演一下提出给领导的45条意见。谢兰生简直要晕了,告诉他,发言稿要十分精简,把最重要的三四条罗列上去让领导看,太多意见没人会care。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又不断地有人退出。 有人提出的诉求被别人认为不适合加,负气退出;也有人要拍新的电影,咂摸过来以后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上书”会得罪领导,导致电影不易过审,抱歉退出,其中就有孙凤毛;还有人被投资方逼着退出上书放弃签名。最后还有两位导演因为压力只能放弃,但依然参与讨论、提出建议、帮忙草拟。 最后,当“发言稿”被定稿时,签名的人只剩七个了。 ………… 11月30号,电影局与青年导演的座谈会如期召开,地点就是北京电影学院一间大会议室。 电影学院早已通知一些师生过来参加,于是,参会的人变成四拨:电影局的领导,电影学院领导、独立电影人、电影学院师生,一共来了一二百人。 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