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四十四) (第9/9页)
是随着帝王制度的确立而完成了转变。 《论语》里的“君子”虽然设定了浓重的道德内涵,但从《论语》里对君子的论述内容来看,看不出什么从血统论到道德论的转变。若从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的这种“君子”与“小人”的对称的一对概念上来认为是从血统论变成道德论是不准确的。而“君子”与“小人”这一对称的概念早在《周易》一书中就建立了起来。如: 《遁》:“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观》:“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剥》:“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大壮》:“小人用壮,君子用罔”。 《解》:“君子唯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若把先秦里的“君子”和“小人”认为是一对道德概念,那么也并不是孔子完成的,而是《周易》作者。但先秦的“君子”与“小人”这对概念,并不是道德概念,而是身份概念。《论语》里的君子已然是个政治概念,虽然给“君子”赋予上浓重的道德内涵。但完全不同于后封建社会里把“君子”与“小人”变成人格道德上褒贬的专用词。后封建社会里,凡是符合封建道德礼仪规范行为的人都可以称为“君子”,在后封建社会里的“君子”一词,已经失去了身份的含义。 总之,《周易》一书里的"君子"一词不是个道德概念,而是个身份概念。《周易》里所言的"君子"是指西周周天子下有家、有国的分封贵族统治者。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