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五章:京城五大名儒  (第1/12页)
    张安世便道“我可以帮忙,我要为姐夫分忧,姐夫平日里对我最好,我拼了命也要为他排忧解难。”    张氏笑了:“你有此心就好。”    朱瞻基在一旁道:“母妃,母妃,我也拼了命要为爹娘排忧解难,我是真心的。”    张氏摸摸朱瞻基的脑袋,一脸赞许。    张安世却是低着头不语。    其实方才他确实是在吹牛。    可现在,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    有没有一种可能,也就是说……一种真正解决姐夫烦恼的可能。    他脑子里电光火石之间,开始疯狂地运转起来。    现在是永乐二年,而明初时期,科举的制度其实并不完善。    虽然明太祖开科举之后,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    因此,其实大家都是盲人摸象。    真正科举开始形成了严格文体的时期,应该是在洪武二十多年。    这其中,也不过是经历了两次科举而已,现在是第三次。    江西的读书人,或者说,整个南方的读书人能够形成巨大的优势,一方面固然是北方多兵祸,而南方相对稳定,所以南方文风鼎盛,对北方有很大的优势。    而另一方面……现在这个时代,对于科举,像有些像后世刚刚恢复高考的时期。    大家都不知道考什么,所以出卷的题目也并不难,能考中的人……只要比其他人更优秀即可。    这科举,还没开始真正的卷呢。    真正卷起来,到了明朝中叶,甚至是明朝末期,那时候的考卷才是变态无比,而无数的考生,为了能够考中,早就将科举的套路摸的滚瓜烂熟,从如何讨巧作文章,如何练习八股格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