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5节 (第8/9页)
和她有着相同表情的不止一人。 “肯定要简单介绍一下大概的脉络,不过如果诸位更希望直接看到要点,可以翻到第三页,从最后那三四段开始……” 众人一听,大部分都“从善如流”,翻到了相应的位置,随即每个人的表情都有变化。 按照目前已有的资料来判断,陈方释很可能出身于北晋,至少其主要活动场所位于北晋,大概出身于当时在北方已经式微的“大同学派[注1]”。 在他二十岁之前,经营一家医馆,该是家族传承,这时的陈方释致力于救病治人,期间参加过两次科举,并未成功。 在这个时期,并无证明显示其为修士,或许此时他还没有踏上修行之路。 当然,也有可能是已经修行,但隐藏了身份,想要入世红尘。 注1:在宁朝时期,尤其是南宁时期,因为朝廷控制力的下降,产生了许多有各自主张的文人学派,他们往往是起自某个大儒、名士,通过招收弟子教授学问和主张,然后让弟子通过科举入朝为官,以此来推行政治主张。 大同学派,主张“天下大同”,起自宁朝早期的定国三子,后经过一代学问大家天机居士发扬光大,但后世弟子卷入了北宁末年的叛乱,因此被朝廷打压,到南宁末年已几乎不见踪迹,少数有记载的弟子,也多在北方活动,多数改头换面以入仕,通过施政主张被人认出。 看完这一页最后的注释,易清又道:“二十岁前没有修行?这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古代修士,不是讲究少功吗?多看资质,年少不打基础,年纪大了也就来不及了。修行都晚了,还能干涉历史?” 这次,不等林长生说话,就有个颤颤巍巍的苍老之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